第(1/3)页 黄益春想的有点太简单了。 他依旧只是把王浩当成了一个‘很有成果’的学者,下意识还觉得对方还很年轻,只是个高校教授,总归不是顶级的院士,个人影响力上来说,还没有达到顶尖的层次。 所以,他认为王浩还会希望回到东港大学,回到母校的顶尖学术研究平台上。 可实际上,王浩早已今非昔比,影响力也是非常惊人的。 他选择回到东港大学做报告,对有些人来说是期待的,比如他的老师、同学、朋友,或是其他无关的人。 但对于与‘解聘事件’相关的人,绝对不是个好消息。 舆论的反应也是如此。 当王浩即将在东港大学做NS方程证明报告的消息传出去以后,舆论对此的反应并不是期待,而是重新讨论起了‘解聘事件’。 王浩和东港大学之间的纠葛,是很多人都知道的,曾经还登上过舆论热门话题。 有人专门把事件理个清楚,让其他人也能看个明白。 现在王浩的名字再次和东港大学联系在一起,自然又让人想到相关的事情,同时,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。 “当时东港大学为什么不经过详细调查,就快速解聘了王浩?” 这个问题提出来,立刻引起了众多的讨论。 在这个问题上,东港大学并没有给过明确的回应,只是据说有个教务的官员被停职,后来就没有其他消息了。 在舆论慢慢发酵以后,一些新的消息也被挖了出来。 比如,当时被停职的黄益春,依旧担任教务副主任。 比如,东港大学合金实验室正在被纪-委调查,并且已经有好几个人被隔离审查了。 伴随着一个个信息被挖出来,舆论的质疑声就更多了。 合金实验室已经可以确定,里面肯定有一系列的问题。 不过之前,东港大学已经发布公告,确定实验室的实验问题和王浩无关,所以问题的焦点就变成了,“为什么东港大学不经过详细调查,就直接决定解聘了王浩?” “是谁做的决定?” “这种解聘是否合法合规?有多少人参与其中?其中是否有人和合金实验室有勾连?” 类似的讨论,爆发式的在网络中发酵。 一些官方的媒体,都做出事件相关的评论,《新华青年报》就发表了评论说道,“我们不能寒了科研工作者的心!针对解聘事件,相关高校务必给出确切回复。” 官媒的态度就代表了上级部门的态度,一时间舆论就变得更火热,更多的人参与其中。 舆论,已经压不住了。 东港大学的行政部门一时间手足无措,以往面对舆论的焦点问题,一般方法就是先平息舆论。 不管是利用什么样的手段,把舆论压下去,再慢慢去解决问题。 现在他们没办法这么做,一则因为官媒已经表明了态度,换句话说,上级部门都在盯着这件事。 其实想想也是很正常的。 合金实验室的问题可不是小问题,高校的科研机构爆出了这么大的问题,在上级眼里当然没什么好的形象。 另外,也必须考虑王浩。 现在去打压舆论,就等于去打压王浩,但是王浩能打压吗? 王浩可不是当初的小博士了,他已经是国际公认最顶级的数学家之一,再能够完成NS方程的论证,就会成为国际第一的数学家。 这种级别的数学家怎么去打压呢? 如果和学校不相干也就罢了,但王浩同意到东港大学作报告,而且事情已经被宣传了出去,他们还邀请了很多国际的著名学者参与。 现在就尴尬了。 如果把舆论强行压下去,王浩一生气,临时变卦决定不来怎么办?他有很多的选择,也可以去其他的高校,其他高校也巴不得王浩能够到来。 到时候,东港大学就成了全世界的笑柄。他们做了大量的宣传,最后做报告的主角却去了其他高校。 但是,放任舆论扩散也不行,东港大学的名声会变得很臭。 大学的领导层知道必须要做点什么,东港大学怎么说也是百年的高校,学校的声誉还是非常重要的。 很快。 东港大学校长林玉良院士,就从科学院返回了大学,他亲自上阵主持会议,决定重启对解聘事件的调查。 “我们要自查自省,寻找自身的问题,来给公众一个交代,同时,也是给王浩教授,给学校里的教职工们,一个满意的交代。” “这次的原则就是,所有相关人员,只要当时参加了会议,都要调查。还有解聘过程中,所有有关联的人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