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8章 多赢-《穿在1977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他们按照父母的意见,白天努力工作、晚上对着学习资料认真学习,很快便得到社员们的认可。

    紧接着陈老师三位考上了重点大学的学生,也愿意过来指导他们功课。

    当他们看见那三位比他们年纪还小的女生、竟然能轻松解答他们的所有问题,他们第一次认识到自身与考上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的差距。

    原来她们能考上重点大学,真的是靠真本事,而他们自己没考上,也确实是因为底子太弱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对杨菊三人口中推崇备至的陈老师,就更加敬畏和感兴趣。

    同时也更加努力工作、认真学习。

    直到今天,才第一次跟陈老师见面。

    却没想到被留堂了,也不知陈老师要跟自己说点啥?

    在十六双忐忑的目光中,陈凡径直走到教室后面,随意拉了张板凳坐下,看了他们一眼,笑道,“前些天去春游了?”

    十六个人面面相觑。

    最后还是一个大姐大讪讪笑着,小声说道,“就、就是那天下午,杨队长宣布不用出工,我们就坐船去青山公社的油菜田玩了一会儿。”

    然后小声问道,“您、看见啦?”

    陈凡哈哈一笑,摆摆手说道,“不用这个样子,春游嘛,清明时节正是赏油菜花的时候,要不是我忙着工作,也一定要去看看的。”

    不等知青们脸色好转,他便将口风一变,正色说道,“不过你们跟普通游客不一样,游客们玩了也就玩了,开心就好。你们却是准备要参加高考的学子,……”

    他突然顿了两秒,两眼意味深长地打量众人,“别告诉我,你们没打算参加今年的高考?”

    知青们面面相觑、呵呵干笑着不敢吱声。

    陈凡笑了笑,“明白,都是为了理想嘛。不过,既然是为了理想,就不能轻易放松,这样,我给你们出道题目。

    你们去了油菜田,看了油菜花,就以此为题,每人写一篇作文。”

    他指了指众人,“各写各的,不许商量,更不许抄袭借鉴。题材不限,想写什么都行,但一定要认真写,字数不许低于500字,不能高于600字,有没有问题?”

    知青们硬着头皮回答,“没问题!”

    作文好写,可是以油菜花为题,还要能写得让陈老师满意,这可就有难度了。

    陈凡微笑着点头,“好,明天晚上6点前交给杨梅。”

    说完便挥挥手,起身离开。

    出门的时候,还回头瞟了一眼。

    哼哼,让你们去玩,还玩得这么开心。

    玩完就要写作业,看你们以后还敢出去玩不?!

    看着陈凡离开的背影,知青们不自觉地各自呼出一口长气,随后便小声议论。

    “写油菜花?怎么写啊?”

    “喂,别说这个啊,陈老师刚才说了,不许商量。”

    “他又不知道。”

    “别。不管他知不知道,咱们自己知道,最好还是老实点。”

    然后压低声音,“这个村里都是陈老师的眼线,你可别想瞒着。”

    “对,没听杨梅她们说吗,陈老师最厉害的还不是会的东西多,而是他教人的本事,你以为玩小心思能瞒得过他?”

    “行行行,那不聊这个了。……可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写啊?!”

    “慢慢想吧,哎哟,头疼。”

    “唉,那天是谁提议去春游的?”

    “我!怎么啦?那天你不也玩得很开心吗。”

    “呃……,我的意思是,这是个好事。对,是好事,你们想想啊,陈老师给咱们布置作业,是不是准备教咱们学习知识了?”

    “哎哟,有道理哦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说,陈老师接纳我们啦?”

    “嗯嗯,应该是,我也是这么想的。”

    “想什么想,你还是想想作文怎么写吧。”

    “啊……,头疼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今天已经是4月14日,陈凡回到家里便收拾行李,准备明天一早出发。

    因为后天便是4月16日,他要去江南大学报到,到时候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导师是谁了。

    什么?

    明天晚上知青们要交作文?

    那跟他去大学报到有什么关系?

    他只是让知青们明天晚上前交作文,又没说自己什么时候审稿,完全不耽误啊。

    此时他倒是满脑子想着,自己的导师到底是哪个?

    根据目前江南大学的教授名单,他心里有三位猜测人选。

    这种猜测并不是毫无由来,而是综合各种因素之后的结果。

    首先他自己并不是素人一个,无论是“知名作家”的身份,还是省作协副处级干部的职位,都决定了能当他老师的,绝不会是普通人。

    其次便是他的学识有目共睹,现在的老教授们都是要脸的,能够自认有本事教他的,恐怕也是寥寥无几。

    最后便是能让何青生三缄其口的身份,绝对很不一般。

    综合起来看,目前江南大学中文系里面,最德高望重、最合适的人选,无疑是“国学三老”(杜撰的)。

    这三位都出生于清末,年长的已经近90岁,年纪最轻的也已经过了80,他们虽然不是出自什么豪门家庭,却也是殷实之家,否则可支撑不起他们的学业。

    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,都是各自拜得名师,哪怕在战乱时期,也始终苦心研读,钻研本国文化,早早地便在国学界成名。

    尤其在五十年代,这三位几乎齐肩挑起江南地区文学重担,在全国国学界显赫一时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