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16.肯定有问题-《最终诊断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【今天值班,略忙,615改了明天解禁】

    近期,jama    psychiatry和nature旗下的molecular    psychiatry不约而同发文,通过多达几十万人的大样本研究,探讨晚睡与精神健康尤其是抑郁障碍之间的关系。

    molecular    psychiatry发表的关于晚睡与精神健康的论文

    你的睡觉时间不一定符合身体需求

    在百万年的进化中,人类的生物钟为了适应自然的昼夜节律,会在一个相应的时间段内(比如24小时左右)震荡。而我们的身体代谢——包括神经内分泌——会根据这个生物钟来运作,比如在某个时间段分泌某种激素或释放某种化学因子,来帮助或者促使我们完成神经活动以及其他代谢活动。

    在这个层面,目前研究发现,人类当中有两种类型的生物钟,一种是早睡早起“百灵鸟”型,一种是晚睡晚起“夜猫子”型。前者的生物节律更加接近自然节律,与正常日照循环的相位差不太大。而后者的生物节律相位较长,导致与自然节律出现了相位差,因而容易产生一些问题。

    当然,“夜猫子”型的节律并不是夸张到了昼伏夜出或者半夜两三点还在蹦跶,现有研究发现,一般情况下,晚睡型和早睡型之间的相位差大约是2小时。所以如果长期半夜两三点没有睡觉,并不是因为昼夜节律是夜猫子型,可能是出现了严重的生物节律异常,需要治疗。

    除了生物节律之外,在大规模电气化的当代社会,还存在着社会节律——普遍存在的夜间光照让原本的自然光照时间大幅度延长,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被打乱。这种状态使得生物节律和社会节律之间出现了时间差,这样的时差导致了相当多的睡眠问题——尤其对晚睡型节律者。

    早睡型节律的人精神健康更好

    jama    psychiatry和nature旗下的molecular    psychiatry发布的两篇研究得出了同一个结论——早睡型生物节律的人,精神健康情况更好,后者的研究提示,这一类人群比晚睡型健康程度高29%。

    在jama    psychiatry的研究中,研究者通过两家大型基因库的84万例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,发现拥有早睡型基因的人,其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较平均水平下降23%,统计数据显示,这部分人睡眠时间中位点每提早1小时(该研究全人群睡眠中位时间点为3点,平均睡眠时间段为夜间11点到次日早晨6点),风险因素可下降为原先的0.77(95%置信区间:0.63-0.94)。研究者将研究范本缩小为重性抑郁障碍(major    depression    disorder,mdd)临床诊断的患者之后,这一趋势依然奏效。

    这篇文章的研究结论认为,拥有早睡型基因的人,发生mdd的风险更低一些。

    在molecular    psychiatry的研究中,这个结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。这份研究中,研究者调研了449,660基因数据库样本,其中62.6%为早睡型。在这份调研中,早睡型人群的特征显示为女性、较低的bmi、吸烟者较少。

    研究者统计发现,早睡型人群与晚睡型人群相比,抑郁症状出现的风险为0.79(95%置信区间:0.77-0.81),抑郁障碍风险为0.84(95%置信区间:0.82-0.88),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检查表(orgposite    international    diagnostic    interview,cidi)和患者健康问卷(patient    health    questionnaire,phq)9诊断标准下的抑郁障碍严重性出现下降,广泛性焦虑障碍(generalised    anxiety    disorder,gad)发生风险为0.83(95%置信区间:0.79-0.87),焦虑障碍严重性也同样下降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早睡型的人群,抑郁、焦虑的风险较晚睡型更低,发生疾病后其病情严重性也更低。

    另有研究发现,晚睡型人群发生精神分裂症和adhd的风险更高。
    第(1/3)页